当前位置: 首页>黄帝内经灵枢篇白话文版>第十篇经脉

    气有余的实证,为在本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上发热而肿;气不足的虚证,为恶寒战栗,且难以回复温暖。

    本篇要点

    一、强调经脉在诊断和治疗上的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二、详细叙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点、循行部位、发病证候和治疗原则。

    三、列举五阴经气绝的特征和预后。

    雷公说:我希望能够全部了解经脉的起始循行情况。黄帝说:经脉用来决断疾病的预后,处治许多疾病,调节虚实,医者必须通晓。

    手太阴肺经,起始于中脘部,向下联络大肠,回绕沿着胃下口到胃上口,上贯膈膜,连属肺脏,再从气管、喉咙横走腋下,沿上臂内侧下行,走在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,直下至肘内,然后顺着前臂内侧,经掌后高骨下缘,入寸口动脉处,行至鱼,沿手鱼边缘,出拇指尖端;它的支脉,从手腕后直走食指内侧尖端,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为肺部膨膨胀满,咳嗽气喘,缺盆部疼痛,严重的可见两手交叉按于胸部,视物模糊不清,这是臂厥病。本经所主的肺脏发生病变,可见咳嗽,呼吸迫促,喘声粗急,心中烦乱,胸部满闷,臑臂部内侧前缘疼痛厥冷,或掌心发热。本经气盛有余,可发生肩背疼痛,畏风寒,汗出等中风症,小便次数多而量少。本经气虚,可发生肩背疼痛,气短,小便颜色变得不正常。以上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;本经气盛,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;气虚,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。

    手阳明大肠经,起始于食指尖端,沿食指的上缘,通过拇指、食指岐骨间的合谷穴,上入腕上两筋凹陷处,沿前臂上方至肘外侧,再沿上臂外侧前缘,上肩,出肩峰前缘,上出于大椎穴上,再向前入缺盆,联络肺,下膈,连属大肠;它的支脉,从缺盆上走颈部,通过颊部,入下齿龈,回转绕至上唇,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,左脉向右,右脉向左,上行夹于鼻孔两侧,与足阳明胃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为牙齿疼痛,颈部肿大。本腑所主的津液发生病变,可出现眼睛发黄,口中发干,鼻流清涕或出血,喉中肿痛,肩前及上臂作痛,食指疼痛不能运动。气有余的实证,为在本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上发热而肿;气不足的虚证,为恶寒战栗,且难以回复温暖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;气虚,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。

    足阳明胃经,起于鼻旁,由此上行,左右相交于鼻梁凹陷处,缠束旁侧的足太阳经脉,至目下睛明穴,由此下行,沿鼻外侧,入上齿龈,复出环绕口唇,相交于任脉的承浆穴,退转沿腮下后方出大迎穴,沿耳下颊车上行至耳前,过足少阳经的客主人穴,沿发际至额颅部;它的支脉,从大迎前下走人迎穴,沿喉咙入缺盆,下膈膜,连属胃腑,联络与本经相表里的脾脏;其直行的经脉,从缺盆下走乳内侧,再向下夹脐,入毛际两旁的气冲部;另一支脉,从胃下口走腹内,下至气冲部与前直行的经脉会合,再由此下行,经大腿前方至髀关,直抵伏兔穴,下入膝盖中,沿胫骨前外侧至足背,入中趾内侧;又一支脉,从膝下三寸处分出,下行到足中趾的外侧;又一支脉,从足背斜出足厥阴的外侧,走入足大趾,直出大趾尖端,与足太阴脾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有发寒颤抖,好呻吟,频频打呵欠,额部暗黑,病发时厌恶见人和火光,听到木的声响就会惊怕,心跳不安,喜欢关闭门窗独居室内等症状,甚至会登高唱歌,脱掉衣服乱跑,且有肠鸣腹胀,这叫“骨干厥”。

    由本腑所主的血发生病变,会出现因高热以致发狂抽搐,温病,汗自出,鼻流清涕或衄血,口唇生疮疹,颈肿,喉肿闭塞,因水停而腹肿大,膝盖部肿痛,沿胸侧、乳部、伏兔、足胫外缘、足背上均痛,足中趾不能屈伸。本经气盛,胸腹部都发热,胃热盛则消谷而易于饥饿,小便色黄;本经气不足则胸腹部感觉发冷,如胃中有寒,可发生胀满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;气虚,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。

    足太阴脾经,起于足大趾尖端,沿大趾内侧赤白肉分界处,经过大趾本节后的圆骨,上行至足内踝的前方,再上行入小腿肚内,沿胫骨后方,交出足厥阴之前,再向上行,经过膝、大腿内侧的前缘,入腹内,属脾络胃,再上穿过横膈膜,夹行咽喉,连舌根,散于舌下;它的支脉,从胃腑分出,上膈膜,注于心中,与手少阴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为舌根运动不柔和,食后就呕吐,胃脘部疼痛,腹胀,多嗳气,如果解了大便或转矢气后,就觉得轻松如病减去一样,全身感觉沉重。本经所主的脾脏发生病变,会出现舌根疼痛,身体不能动摇,饮食不下,心烦,心下掣引作痛,大便稀薄或下痢,或小便不通,黄疸,不能安卧,勉强站立时,则大腿、膝内侧肿痛厥冷,足大趾不能活动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;气虚,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。

    手少阴心经,起于心中,再从心中出而联属于心系,下过膈膜,联络小肠;它的支脉,从心与他脏相联系的脉络上夹咽喉,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相联系;直行的脉,又从心与他脏相联系的脉络上行至肺向下,横出腋下,沿上臂内侧的后缘,行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,下行肘内,沿臂内侧后缘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端,入手掌内后缘,沿小指内侧至尖端,与手太阳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所发生的病证,为咽喉干燥,心痛,渴欲饮水,这是臂间经气厥逆的现象。本经所主的心脏发生病变,会出现眼睛发黄,胁肋胀满疼痛,上臂膊和小臂内侧后缘疼痛、厥冷,或掌心热痛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;气虚,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。

    手太阳小肠经,起于小指外侧的尖端,沿手外侧上至腕,过腕后小指侧高骨,直向上沿前臂骨的下缘,出肘后内侧两筋中间,再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,出肩后骨缝,绕行肩胛,相交于两肩之上,入缺盆,联络心,沿咽、食道下穿膈膜至胃,再向下连属于小肠;它的支脉,从缺盆沿颈上颊,至眼外角,转入耳内;又一支脉,从颊部别出走入眼眶下而达鼻部,再至眼内角,斜行络于颧骨部,与足太阳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为咽喉疼痛,颔部肿,头项难以转侧回顾,肩痛如拔,臂痛如折。本经所主的液发生的病变,会出现耳聋,眼睛发黄,颊肿,颈、颔、肩,臑、肘、臂后缘疼痛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;气虚,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。

    足太阳膀胱经,起于眼内角,上行额部,交会于头顶;它的支脉,从头顶到耳上角;直行的脉则从头顶入内络脑,复出下行项部,沿着肩胛骨内侧夹行于脊柱两旁,到达腰部,沿着脊旁肌肉深层行走,联络与本经相表里的肾脏,连属膀胱;又一支脉,从腰部夹脊下行,通过臀部,直入腘窝中;还有一支脉,从左右肩胛骨内分而下行,贯穿肩胛,夹行于脊内,过髀枢,沿着大腿外后侧向下行,与前一支脉会合于腘窝中,由此再向下,经过小腿肚,外出踝骨的后方,沿小趾本节后的圆骨至小趾外侧尖端,与足少阴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发生的病证,为气上冲而头痛,眼球疼痛像脱出似的,项部疼痛似拔,脊背疼痛,腰痛似折,大腿不能屈伸,腘窝部似扎缚,小腿肚疼痛如裂,这叫做踝厥病。本经所主的筋发生病变,会出现痔疮,疟疾,狂病,癫病,囟门部及项部疼痛,眼睛发黄,流泪,鼻流清涕或出血,项、背、腰、尻、腘、骨干及脚部都疼痛,足小趾不能活动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;气虚,人迎反小于寸口脉。

    足少阴肾经,起于足小趾下,斜走足心,出内踝前大骨的然谷穴下,沿内踝骨的后面转入足跟,由此上行经小腿肚内侧,出腘窝内侧,再沿大腿内侧后缘,贯穿脊柱,联属肾脏,

    联络与本脏相表里的膀胱;直行的经脉,从肾上行至肝,通过膈膜入肺,沿着喉咙而挟于舌根;它的支脉,从肺出联络心,注于胸中,与手厥阴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是虽觉饥饿而不想进食,面色黑而无华,咳吐带血,喘息有声,刚坐下就想起来,两目视物模糊不清,心慌如悬像饥饿的样子;气虚就容易发生恐惧,心中惊悸好像有人捕捉他一样,这叫做骨厥。本经脉所主的肾脏发生病变,会出现口热,舌干,咽部肿,气上逆,喉咙发干而痛,心内烦扰且痛,黄疸,痢疾,脊背、大腿内侧后缘疼痛,足部痿软而厥冷,好睡,或足心发热而痛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使用灸法以后,应加强饮食营养,促使身体恢复,还要宽松腰带,散披头发,手拄结实的拐杖,足穿重履散步,使气血通畅。本经气盛,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;气虚,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。

    手厥阴心包经,起于胸中,出属心包络,下膈膜,依次联络胸腹的上中下三部;它的支脉,从胸出胁,当腋缝下三寸处上行至腋窝,向下再循上臂内侧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中间入肘中,向下沿着前臂两筋之间入掌中,经中指直达尖端;又一支脉,从掌内沿无名指直达尖端,与手少阳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为手心发热,臂肘部拘挛,腋部肿,甚至胸胁胀满,心动过速,面赤,眼黄,喜笑不止。本经所主的脉发生病变,会出现心烦,心痛,掌心发热。

    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;气虚,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。

    手少阳三焦经,起于无名指尖端,上行出小指与无名指中间,沿手与腕的背面,出前臂外侧两骨中间,向上穿过肘,沿上臂外侧上肩,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,入缺盆,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,与心包联络,下膈膜,依次联属于上、中、下三焦;它的支脉,从胸部的膻中上行,出缺盆,上走项,夹耳后,直上出耳上角,由此环曲下行,绕颊部至眼眶下;又一支脉,从耳后进入耳中,复出耳前,过足少阳经客主人穴的前方,与前一条支脉交会于颊部,向上行至眼外角,与足少阳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为耳聋轰轰作响,喉咙肿,喉痹。本经所主的气发生病变,出现自汗出,外眼角痛,颊痛,耳后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侧都疼痛,无名指不能运动。

    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;气虚,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。

    足少阳胆经,起于眼外角,上行至额角,折向下转至耳后,沿颈走手少阳经前面至肩上,又交叉到手少阳经的后面,入于缺盆;它的支脉,从耳后入耳内,复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;又一支脉,从眼外角,下走大迎,会合手少阳经,达眼眶下方,再下走颊车至颈,与本经前入缺盆之脉相合,然后下行至胸中,通过膈膜,与本经互为表里的肝脏相联络,连属于胆腑,再沿胁内下行,经气街,绕阴毛处,横入环跳部;直行的脉,从缺盆下腋,沿胸部过季胁,与前一支脉会合于环跳部,由此沿着大腿的外侧下行出膝外缘,向下入外辅骨之前,再直下至外踝上方三寸处的骨凹陷处,出外踝前,沿足背出足小趾与第四趾尖端;又一支脉,由足背走向足大趾,沿足大趾与次趾的骨缝,至大趾尖端,又返回穿入爪甲后的毫毛处,与足厥阴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所发生的病证,为口苦,时常叹气,胸胁部作痛,不能转动翻身,病重的面色灰暗无光泽,全身皮肤枯槁,足外侧发热,这叫做阳厥。本经所主的骨发生病变,会出现头痛,下颌及外眼角痛,缺盆部肿痛,腋下肿,腋下或颈旁生瘰疬,自汗出而发冷,疟疾,胸、胁、肋、大腿、膝外侧直至胫骨、绝骨、外踝前以及诸关节皆痛,足第四趾不能运动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;气虚,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。

    足厥阴肝经,起于足大趾爪甲后毫毛处的边缘,沿足背上行至内踝前一寸,至踝上八寸,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,上走腘内缘,沿大腿内侧入阴毛中,左右交叉,环绕生殖器,向上达少腹,夹行于胃的两旁,连属肝脏,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胆腑,向上穿过膈膜,散布胁肋,再沿喉咙后面,绕到面部至上颚骨的上窍,连目系,出额部,与督脉相会于巅顶的百会;它的支脉,从目系下走颊内,环绕唇内;又一支脉,从肝别出穿过膈膜,注于肺中,与手太阴经相接。

    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,为腰痛不能俯仰,男子患疒贵疝,妇女患少腹部肿胀,病重的可见咽喉发干,面色灰暗无光泽。本经所主的肝脏发生病变,会出现胸中满闷,呕吐气逆,腹泻完谷不化,疝病,遗尿或小便不通。这些病证,属实的就用泻法,属虚的就用补法,属热的就用速刺法,属寒的就用留针法,脉虚陷的就用灸法,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。本经气盛,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;气虚,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。

    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竭绝,皮毛就会憔悴枯槁。手太阴肺能运行精气以温润皮毛。所以肺虚而不能运行精气以发挥营养作用,皮毛就憔悴枯槁;皮毛憔悴枯槁,是由于皮肤关节失去了津液的滋润;皮肤关节失去了津液的滋润,于是爪甲枯槁,毫毛折断脱落;毫毛折断脱落,是肺的精气先衰竭的征象。此种征象,丙日危重,丁日死亡,这是由于火克金的缘故。

    手少阴心经的脉气竭绝,则脉道不通。手少阴经是心脏的经脉;心与血脉相配合。若脉道不通,血流就不畅;血流不畅,面色就失去润泽。故面色暗黑无光泽,是血脉先枯竭的征象。此种征象,壬日危重,癸日死亡,这是由于水克火的缘故。

    足太阴脾经的脉气竭绝,经脉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。唇舌,是肌肉之本。经脉不能输布营养,就会使肌肉松软;肌肉松软则舌体萎缩,人中部肿满;人中部肿满,口唇就外翻;口唇外翻,是肌肉先衰萎的征象。此种征象,甲日危重,乙日死亡,这是由于木克土的缘故。

    足少阴肾经的脉气竭绝,就会使骨枯槁。肾应于冬其脉伏行在深部而濡养骨髓。若骨髓得不到肾气濡养,肌肉就不能附着于骨;骨肉不能亲合而分离,肌肉就软弱萎缩;肌肉软缩,就显得齿长而多垢,头发也失去光泽;头发不光泽,是骨气先衰败的征象。此种征象,戊日危重,乙日死亡,这是由于土克水的缘故。

    足厥阴肝经脉气竭绝,筋的功能就衰竭。足厥阴属肝脏的经脉;肝脉外合于筋;经筋会聚在阴器,而脉联络于舌根。如果肝脉不能营运精微以养筋,则筋就拘急;筋急牵引阴囊和舌根。所以出现口唇发青、舌体卷屈、阴囊上缩,是筋先败绝的征象。此种征象,庚日危重,辛日死亡,这是由于金克木的缘故。

    五脏阴经的精气都竭绝,就会出现目系转动;目系转动则目眩,视物不清;目眩为神志先丧失;神志既丧,最远不超过一天半就要死亡。六腑阳经的精气败绝,阴气与阳气就两相分离;阴阳分离则腠理开发,精气外泄,可见汗出不止。所以早晨出现危象,预计晚上可能死亡,夜间出现危象,预计明晨可能死亡。

    十二经脉均隐伏行于分肉之间,位置较深,从体表不易察见;通常能察见到的,只有手太阴经过手外踝之上气口部分,这是由于该处骨露皮薄无所隐蔽的缘故。其他各脉浮于表浅而能见到的,都是络脉。手六经的络脉以阳明、少阳二经为最大,此络分别起于五指间,向上汇合于肘关节之中。饮酒后,酒随卫气外达皮肤,先充于络脉,使络脉先盛满。所以卫气已经满盛,营气才能满盛以致经脉大盛。任何经脉突然发生异常搏动,都由于邪气留在脏腑(本)经脉(末)所致;如果邪气在经脉聚而不动,就可郁而化热,脉形坚硬,若脉不坚硬,是由邪气深使经气空虚,与一般人的脉象不同,这样就可以知道那一经脉有了变动的病态。

    专家点评

    《灵枢·经脉》指出:“经脉者,常不可见,其虚实也,以气口知之;脉之常见者,皆络脉也。”一般而言,经脉深伏而难见,络脉浅显而易察,二者病变的诊察方法有所不同。但是,由于络脉内通经脏,外连体表,脏腑经脉气血的变化常常可以影响络中气血发生改变,而由络脉反映出来,所以,诊察络脉不仅能够诊断络脉病变,而且可以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。
    


本章节地址:https://www.huangdineijing.com.cn/lingshubaihua/590.html

如果您喜欢本站,可以点击收藏本站或者设为首页,方便您阅读本站小说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