邪气在血脉之中,随着血脉或上或下,不能左右流动,邪气流窜到哪里,哪里就发生疼痛的病症。
本篇要点
一、提出了周痹与众痹的鉴别方法。周痹随脉上下,遍及全身;众痹左右相应,时发时止。
二、痹证的病因,是由于风、寒、湿三邪的侵袭,但因所聚的部位有深浅以及所在经络之异,所以发病后的症状也就各有不同。
三、痹证的治疗,除应根据痛处的上下分先后进行施治外,还要注意六经的虚实,经络的血结、陷下等情况,采用热熨、运动等辅助疗法。
黄帝问岐伯说:人得了周痹,病邪随血脉上下移动,疼痛上下左右相应发作,浑身无处不痛。请说一下像这种情形,是邪在血脉之中呢?还是在分肉之间?其病又从何而来?疼痛部位移动得这样快,以致来不及在痛处下针,当某处疼痛比较集中的时候,还没有决定如何去治,而疼痛已经游走,这是什么道理?我很想知道其中的缘由。岐伯回答说:这是众痹,而不是周痹。
黄帝说:就说众痹吧。岐伯回答说:众痹,病邪分布在人体的各处,时发时止,此伏彼起,左侧会影响到右侧,右侧也会影响到左侧,但不能遍及全身,其疼痛容易发作,也容易停止。
黄帝说:怎样针刺治疗呢?岐伯回答说:这种病,当疼痛已停止时,仍应针刺原处。
黄帝说:讲得好。我希望再听你说说周痹是怎么回事?岐伯回答说:周痹,就是邪气在血脉之中,随着血脉或上或下,
不能左右流动,邪气流窜到哪里,哪里就发生疼痛的病症。
黄帝说:用什么方法来针治呢?岐伯回答说:疼痛从上部发展到下部的,先刺其下部,以阻遏病邪的进一步发展,后刺其上部以解除痛源;疼痛从下部发展到上部的,先刺其上部,以
阻遏病邪的进展,后刺其下部以解除痛源。
黄帝说:对。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?为什么称做周痹?岐伯回答道:风、寒、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,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涎沫,受寒后凝聚不散,进一步就会排挤分肉使它分裂。肉裂就会发生疼痛,则使精神集中在痛的部位,
精神集中的地方就会发热,发热则寒散而疼痛缓解,疼痛缓解后,就会引起厥气上逆,厥逆就容易导致其闭阻之处发生疼痛,周痹就是这样上下移行,反复发作的。
黄帝说:我知道这个道理了。此病在内未深入脏腑,在外没有散发到皮肤,而留滞在分肉之间,致使真气不能周流全身,所以叫做周痹。因此,针刺痹症,必须首先按压并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,观察它的虚实,以及大络的血行有无郁结不通,以及因虚而脉络下陷于内的情况,然后加以调治,并可用熨法温通经络,如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,可用按摩导引之法,以行其气血。
黄帝接着说:是啊,明白了这种病的机理,也就懂得了治疗的方法。九针可使经气顺达,从而治疗十二经脉虚实阴阳的各种病证。
专家点评
痹,一般是指闭塞不通,气血凝滞的一类病症。《内经》中的痹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:
(1)指病在阴分的总称。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篇曰:“病在阳者命曰风,病在阴者命曰痹。”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亦曰:“邪入于阴则为痹。”
(2)专作闭塞不通解。本篇所曰:“痹在于骨则重,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。”
(3)指肌肤麻木不仁的症状。本篇有“痹,不痛不仁者”。《灵枢·寿六刚柔》篇曰:“寒痹之为病也,留而不去,时痛而皮不仁。”
(4)指痛风厉节病。《灵枢·寒热病》篇曰:“骨痹举节不用而痛。”本篇所述的“行痹”、“痛痹”、“著痹”均属这一概念。
本章节地址:https://www.huangdineijing.com.cn/lingshubaihua/6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