脉急的是邪盛,可兼用导引法以去病,脉大而弱的,宜安心静养,不要勉强用力或烦劳过度。
本篇要点
一、首先说明针刺治病要度量经脉所行的路线,内刺五脏,外刺六腑,还要审察卫气的情况,根据它的虚实进行调治。
二、其次说明诊断疾病,切诊上以人迎、气口的脉象为主。正常的人,春天夏天人迎比气口脉略大些,秋天、冬天则相反。并指出大的程度超过了一倍以上,便是病态。
黄帝说:凡要掌握针灸治病的道理,首先要熟悉经脉,要知道经脉运行的走向,并知道它的长、短和每经气血多少的差异;病在内的,则可以针刺五脏所属的经脉,病在外的,则可以针刺六腑所属的经脉,同时要审察卫气的变化,因为卫气在人体起着保卫作用,故卫气失常则邪从卫入,百病由此而生;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,如能调治其虚实,补泻得宜,则由于虚实而出现的病变,都会停止发展,病在血络的,则用刺络法泻其血络,使邪血尽去,病情就会好转。
雷公说:我想听听做一般医生所应该具备的医疗技能。黄帝说:寸口脉是候察在内的五脏病变,人迎脉是候察在外的六腑病变,这两个部位的脉搏往来运行,其搏动力量大小相等。
春夏阳气盛,人迎脉略大一些,秋冬阴气盛,寸口脉略大一些,像这样就是正常人的表现。
人迎比寸口的脉象大一倍,是病在足少阳经,大一倍而躁疾的,病在手少阳经;人迎脉比寸口大两倍,病在足太阳经,大两倍而躁疾的,病在手太阳经;人迎脉比寸口大三倍,病在足阳明经,大三倍而躁疾的,病在手阳明经。人迎脉盛,是阳气内盛而为热;虚小是阳气内虚而为寒;脉紧的为痛痹;出现代脉,则有忽痛忽止、时轻时重的病证。治疗时凡脉盛的实证用泻法,脉虚的虚证用补法,脉紧而疼痛的,则针刺分肉之间的穴位,脉代的取血络放血,并配合服汤药,脉陷下不起的用灸法,不盛不虚是本经自病的,取治于有病脏器的本经,就叫做“经刺”。人迎脉比寸口大四倍,大而且数,阳脉甚盛,名曰溢阳脉,溢阳是阴气格阳于外的现象,属不治的死证。必须详细研究其疾病的全过程,辨明属寒属热,以判断脏腑的病变。
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,病在足厥阴经,大一倍而躁疾的,病在手厥阴经;寸口脉大于人迎两倍,病在足少阴经,大两倍而躁疾的,病在手少阴经;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,病在足太阴经,大三倍而躁疾的,病在手太阴经。寸口盛大,可出现胀满、寒滞中焦、食不消化等证;寸口脉虚弱,则出现内热、大便中有糜烂未化食物、少气、小便色变;脉紧的属寒,出现痛痹;脉代的是血脉不调,时痛时止。治疗时脉盛的用泻法,脉虚的用补法,脉紧的先针刺而后用灸法,脉代的刺血络泄去邪血,而后用药物调治。脉虚陷不起的,用灸法治疗。脉虚陷不起,是因脉中的血行凝结,并有瘀血附着在脉中,这是因为寒气深入于血,血因寒而滞,故宜用灸法以通阳散寒。不盛不虚的本经自病,可以取本经穴位治疗。寸口脉大于人迎四倍的,叫做内关,内关是阴气过盛,使阳气不能与阴气相交而外越,内关的脉象是大而且数,是不治的死证。总之,必须详细审察致病的本末及其寒热的不同,从而判明脏腑的病变,加以治疗。
必须通晓经脉的运行和输注的生理,才能进一步传授针灸治病的大法。《大数》上说:脉盛用泻法,脉虚用补法,脉紧可灸、刺、服药三者并用,脉虚陷不起的则用灸法,脉不盛不虚的本经自病,就取本经穴位治疗。所谓“经治”,就是或服药,或灸刺,随其经脉所宜而选用施治方法。脉急的是邪盛,可兼用导引法以去病,脉大而弱的,宜安心静养,不要勉强用力或烦劳过度。
本章节地址:https://www.huangdineijing.com.cn/lingshubaihua/6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