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
寸口脉动而弱,动即为惊,弱即为悸。
【注】
寸口通指三部也。脉动而弱,主惊悸病也。动即为惊,以惊为外触而动也;弱即为悸,以悸为内生而怯也。
【集注】
徐彬曰:惊为外邪袭心,故其寸口脉动,动者脉来乱动也。悸乃神不自主,故其寸口脉弱,弱者脉沉无力也。邪之所袭,因心之虚,故惊悸并见。
李□曰:此寸口脉兼三部而言。盖惊自外至者也,惊则气乱,故脉动而不宁;悸自内惕者也,悸因中虚,故脉弱而无力。
□
师曰:夫脉浮,目睛晕黄,衄未止,晕黄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
【注】
浮脉主阳主表,若目睛清洁,主阳表病也;目睛晕黄,主血脉病也。盖以诸脉络于目,而血热则赤,血瘀则黄。今目睛黄晕,知其衄未止也;若黄晕去,目睛慧了,知其衄已止,故曰:衄今止也。
□
又曰:从春至夏衄者太阳,从秋至冬衄者阳明。
【注】
衄血阳络伤也,下血阴络伤也。太阳主外,春夏主外,故从春至夏衄血,属太阳也。
阳明主内,秋冬主内,故从秋至冬衄血,属阳明也。
【集注】
李□曰:衄血出于鼻,手太阳经上□抵鼻,目下为□;足太阳经,从巅入络脑,鼻与脑通;手阳明经挟鼻孔;足阳明经起鼻交额中,四经皆循鼻分,故皆能致衄。太阳行身之表,经云:太阳为开。是春生夏长,阳气在外有开之义,故春夏衄者太阳。阳明行身之里,经云:阳明为阖。是秋敛冬藏,阳气在内,有藏之义,故秋冬衄者阳明。
尤怡曰:少阳之脉不入鼻额,故不主衄。
□
衄家不可汗,汗出必额上陷,脉紧急,直视,不能眴,不得眠。
【注】
衄该吐血而言也。衄血吐血之家,阴已亡矣,若发其汗,汗出液竭,诸脉失养,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,紧且急也。目直视,目瞪不转睛也。不能眴,目睫不合也。
亦为热灼其脉,引缩使然也。不得眠,阳气不能行于阴也。凡此之病,皆阳盛阴微之危证,故衄家慎不可汗也。
【集注】
赵良曰:足太阳经主表,上巅入额,贯目睛,衄则在上络脉之血已脱,若更发汗,是重竭津液,津液竭则脉枯,故额上陷中脉紧而急,牵引其目,视不能合也。无血阴虚,故不得眠。
□
病人面无血色,无寒热,脉沉弦者,衄;脉浮弱,手按之绝者,下血;烦欬者,必吐血。
【按】
脉沉,当是「脉浮」;脉浮,当是「脉沉」,文义始属,必传写之□。
【注】
赤色血色也。面无血色,谓面白之人,纯白而无赤;面黄之人,纯黄而不红也。人有恐怖则面色脱白,其状惊骇;人有愧心;乍白乍红,其状惶怯。今无故而面无血色,则可知非惊愧致气乱血散也;且无寒热病,又可知非虚损不生血少血也,既非血散,又非血少,当询之病人,必有失血之故。诊之于脉,必有吐衄、下血之因。衄吐属阳,故脉见浮弦,按之必芤,荣血空也;下血属阴,脉见沉弱,按之欲绝,荣气微也。
且微色如斯,而证兼烦欬,是病在心肺,故必吐血也。
□
夫吐血,欬逆,上气,其脉数,而有热,不得卧者,死。
【注】
吐血欬逆,肺大伤也;上气,肺无降也;脉数有热,火烁肺金也;不得卧者,阳不入阴,故曰死也。
【集注】
赵良曰:脉数有热,阳独胜也;不能卧,阴已绝也。阴既绝,阳岂独生耶?故死。
若得卧者,阴未绝,未可言死。
程林曰:吐血、欬逆、上气,则肺藏伤矣。脉数则虚热不去,火来刑金矣。阴血消亡,故不得卧,死可必矣。
□
夫酒客欬者,必致吐血,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。
【注】
酒性大热,溃脉伤经,极饮过度,必致欬嗽吐血也。
【集注】
徐彬曰:此言吐血,不必由于气不摄血,亦不必由于阴火炽盛。其有酒客而致咳,则肺伤已极,又为欬所击动,必致吐血,故曰:极饮过度所致。则治之者,当以清酒热为主也。
□
亡血不可发其表,汗出则寒栗而振。
【注】
凡失血之后,血气未复为亡血也,皆不可发汗。失血之初,固属阳热,亡血之后,热随血去,热虽消而气逐血虚,阳亦微矣。若发其汗,则阳气衰微,力不能支,故身寒噤憟而振振耸动也。发阴虚之汗,汗出则亡阴,即发吐衄之汗也,故见不得眴,不得眠,亡阴之病也。发阳虚之汗,汗出则亡阳,即发亡血之汗也,故见寒憟而振,亡阳之病也。
【集注】
李□曰:夺血者无汗,以汗与血,俱属心液,血亡液竭,无复余液作汗也。今又发表,则阴虚且更亡阳,表间卫气虚极,故寒憟而振。
□
吐血不止者,柏叶汤主之。
【注】
吐血之病,热伤阳络,当清其热;劳伤阳络,当理其损。今以柏叶汤温散之品,而治吐血不止者,则必是热伏阴分,用此宣发,使热行阳分,血不为热所迫,则自止矣。
柏叶汤方
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
右三味,以水五升,取马通汁一升合煮,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【集解】
程林曰:『神农经』云:柏叶主吐血,干姜止唾血,艾叶止吐血。马通者,白马尿也,凡尿必达洞肠乃出,故曰通,亦微温止吐血。四味皆辛温行阳之品,使血归经,遵行隧道,而血自止,故吐血不止,以柏叶汤主之也。
□
心气不足,吐血、衄血,泻心汤主之。
【按】
心气「不足」二字,当是「有余」二字,若是不足,如何用此方治之,必是传写之□。
【注】
心气有余,热盛也,热盛而伤阳络,迫血妄行,为吐、为衄。故以大黄、黄连、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,热去而吐衄自止矣。
泻心汤方
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
右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
□
病人胸满、唇痿、舌青、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人言我满,为有瘀血。
【注】
表实无汗,胸满而喘者,风寒之胸满也;里实便涩,胸满烦热者,热壅之胸满也;面目浮肿,胸满喘不得卧者,停饮之胸满也;呼吸不快,胸满太息而稍宽者,气滞之胸满也。今病人无寒热他病,惟胸满、唇痿、舌青、口燥、漱水不欲咽,乃瘀血之胸满也。唇、舌、血华之处也,血病不荣,故痿瘁色变也。热在血分,故口燥漱水不欲咽也。脉微大来迟,阴凝之诊,则当腹满,今腹不满,询之其人,言我满在胸不在腹也,与上如是之证推之,为有瘀血也。
□
病者如热状,烦满,口干燥而渴,其脉反无热,此为阴伏,是瘀血也,当下之。
【注】
此承上文互详证脉,以明其治也。如热状,即所谓心烦胸满,口干燥渴之热证也。其人当得数大之阳脉,今反见沉伏之阴脉,是为热伏于阴,乃瘀血也。瘀血者当下之,宜桃核承气、抵当汤、丸之类也。
【集注】
李□曰:血瘀内无实热,故外证但如热状,而其脉不数疾,反无热也。烦满者,血瘀经气不舒;燥渴者。血瘀津液不布。血属阴,瘀则脉伏于内,故为阴伏。当下之,以去瘀生新也。
□
下血,先便后血,此远血也,黄土汤主之。下血,先血后便,此近血也,赤小豆当归散主之。
【注】
先便后血,此远血也,谓血在胃也,即古之所谓结阴,今之所谓便血也。先血后便,此近血也,谓血在肠也,即古之所谓肠澼为痔下血,今之所谓藏毒、肠风下血也。一用黄土汤以治结阴之血,从温也:一用赤小豆当归散以治藏毒之血,从清也。
【集注】
赵良曰:肠胃阳明经也,以下血言,胃居大肠之上,若聚于胃,必先便后血,去肛门远,故曰远血。若聚大肠,去肛门近,故曰近血。故治远血黄土汤主之,治近血赤小豆当归散主之。
黄土汤方
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(炮)阿胶黄芩各三两□中黄土半筋
右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温二服。
赤小豆当归散
(方见狐惑)
□
寸口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寒虚相击,此名曰革,妇人则半产漏下,男子则亡血失精。
【注】
详见『伤寒·辨脉篇』内,不复释。
□
火邪者,桂枝去芍药,加蜀漆牡蛎龙骨,救逆汤主之。
【按】
此方是治火逆惊狂者,与首条之脉动惊病不合,必是错简。
桂枝救逆汤方
桂枝三两甘草(炙)二两生姜三两牡蛎(熬)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(洗去腥)三两
右为末,以水一斗三升,先煮蜀漆,减一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。
□
心下悸者,半夏麻黄丸主之。
【按】
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,与首条之脉弱悸病不合,必是错简。
半夏麻黄丸方
半夏麻黄等分
右二味,末之,炼蜜和丸,小豆大,饮服三丸,日三服。
本章节地址:https://www.huangdineijing.com.cn/yizongjinjian/12024.html